吳興人
  華東醫院以醫術精湛、醫生服務態度好著稱。近日又傳出一則新聞:這家醫院堅持多年為周邊老人提供每餐兩葷一素一湯的平價“愛心助老餐”,家住愚園路的唐阿婆,每天上午11時等待“愛心助老餐”送上門。她說:“醫院送來的紅燒肉真好吃,毛豆子也新鮮。”唐阿婆經常念叨的華東醫院,是靜安寺街道的社區單位,也是街道為老助餐服務的“主力軍”,每天為社區老人供應700多份午餐、晚餐。
  華東醫院本身的門診、住院病人已經忙得不可開交,還要做這樣的“分外事”,豈不是自找麻煩嗎?
  可是,華東醫院的領導不這樣看。他們認為,為百姓看病是直接為群眾服務,為附近老人解決吃飯問題,也是直接為群眾服務。救命是服務,送飯也是服務。只要力所能及,都應去做。靜安寺街道共有286戶獨居老人,經統計,17%獨居老人面臨“吃飯難”,居“急難愁問題”的首位。
  靜安寺街道無奈找到華東醫院,院方卻一口答應:“服務社區老人是好事,沒人願意接?我們來做!”醫院認為,本單位身在靜安寺街道,是社區的組成部分之一。為街道排憂解難是自己的職責之一。街道的急事,也是自己的分內事。走出去服務社會,是我們公立醫院的職責,對我們的員工也是種責任感教育。黨委書記、院長俞卓偉特別強調:“既然是好事,就要不厭其煩做好。”一項為老人供應飯菜事,成了“院長工程”。工作繁忙的俞卓偉,即使出差在外,也會打電話詢問節日期間的助老餐準備情況。靜安寺街道醫院助老餐供應量不斷提升,從最初的70份到如今的700多份。
  好事不做則已,一做就是七年。為街道老人供應“愛心助老餐”,不賺一分錢,不圖半點名,既要味道好,又要花色多,還要根據不同老人的口味作改進。在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的今天,華東醫院此舉實在可謂是清水出芙蓉,一枝獨秀;是萬綠叢中一點紅,紅得透亮。他們視救死扶傷為己任,同樣視供應老人餐為己任。街道也回報醫院,組織退休老人到醫院當志願者,經過簡單培訓後擔任導醫員,來自社會組織的心理醫師為病患提供心理疏導服務。醫民魚水情,醫民一家人,醫離不開民,民更離不開醫。這裡很少發生醫患糾紛,華東醫院辦成了一家開在老百姓心中的醫院。
  現在,有不少公立醫院名曰姓“公”,卻是利字當頭,公益性已淡化,“三長一短”成為通病,“以藥養醫”積習難改,過度檢查、重覆檢查,病人不勝其煩,醫院卻樂此不疲。對照之下,華東醫院心甘情願地把“分外事”攬過來,當作分內事,是非常難得的。他們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,只要力所能及,就當仁不讓地把這副擔子挑起來。這種利他主義的精神是值得大大發揚的。
  華東醫院送出的助老餐累計77.5萬份的意義,決不止於為老人解決了吃飯問題。某種意義上說,這也是一種“醫改”,或者說是為今後深化醫改打好扎實的基礎。醫改的目的,首要就是體現公益性。醫改的重要內容之一,就是要改掉對百姓的老爺態度。醫改的最終結果,就是要讓百姓看病不再難,不再貴。我們並不是要求每家三甲醫院都來送助老餐,但華東醫院有了這點急百姓之所急的精神,處處想著百姓,處處方便群眾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可以預期的是,在今後的公立醫院的醫改中,這所醫院一定也能敢為天下先,率先破除“以藥養醫”的痼疾,創造出驚人的業績來。  (原標題:醫民魚水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xkp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